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服务企业发展政策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企业发展政策通道

一文看懂“新型工业化”

发布: 发布日期:2023/10/30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0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深刻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


新型工业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且十六大后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均提到新型工业化。

那么,新型工业化到底“新”在哪里,发展现状如何,与近日总书记首提的“新质生产力”有何关系,现阶段又面对着哪些挑战和机遇...?

方策顾问将针对以上问题,逐一做出解析。
1

新型工业化基本定义与阶段性特征


(一)基本定义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概念,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是其本质特征。
新型工业化概念始于2002 年党的十六大,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图源网络

(二)现阶段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
现阶段新型工业化具有以下几个“新”特征:


1、新的发展目标——产业安全自主可控、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2、新的发展要求——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和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3、新的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创新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区域布局集群化、产业组织结构协同化;

4、新的发展路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

5、新的发展动力——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又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将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不竭动力;

6、新的发展成效——产品质量高端化、生产过程集约化、生产效益最大化,有效地带动和扩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



2

新型工业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部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现状

从党的二十大开始,新型工业化逐步成为各省市的重要纲领,2022 年12 月至今,工信部及山东、四川、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先后制定或发布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等。

资料来源:各地政府官网

3


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作为拥有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既要遵循工业化、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更要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必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转变发展方式,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成效,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科技与产业是当今各大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巩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权。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

据统计,美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到20%,但 70%的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依托于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便不会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都是以科技为主的生产力,摆脱传统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融合数字产业化的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配套措施


1、新型工业化——
(1)以科技变革为引领;
(2)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3)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2、新质生产力——
(1)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
(2)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3)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5

新型工业化面临挑战与机遇

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发展阶段,继续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重大考验。

(一)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

1、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

跨国企业供应链布局由传统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更加重视韧性和安全,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征和新趋势,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

2、发达国家打压对产业发展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打压不断升级,对我国的高科技企业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软件等进行全面封锁,特别是美国联合日韩等经济体开始打造具有更强控制力的半导体产业链,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3、产业链外迁东南亚、南亚等后发国家的低成本竞争挑战。

先进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凸显。近年来不少企业将生产线迁至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上下游配套企业跟随转移从而引发产业链外迁规模日益增大,产业链外迁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潜在的重要挑战。

4、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挑战。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大,各地区工业发展长期存在同质化竞争,且地区之间没有形成高质量的分工合作,导致工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各种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这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面临机遇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近年不断加强对新经济行业的扶持,“求新求变”的内生性动力愈发强劲,必将自发地推动技术的变革和改造,力图在下一代工业革命浪潮中抢占先机,力争改变主导产业群结构、改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图源网络:第四次工业革命

2、中美之间大国竞争全面升级,相关产业迎来新机遇。

在美国技术封锁背景下,我国自主可控水平低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面临着断供的风险,这将客观倒逼国内产业发展并实现相关技术攻关。

此外,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国家制度相关制度建立及完善,且逐步提升执法力度,更好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3、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愈发突出引发新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国,在传统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我国可充分利用和发挥超大市场规模这一经济特有基础优势,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一方面增加对国内产品、特别是高端工业品的需求,发挥需求引领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增加对国外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我国市场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争取更加有利的新型工业化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超大市场规模意味着更高的新技术涌现概率,超大规模市场还为新技术的产业落地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多的试错机会。


6

新型工业化发展建议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方策顾问研究认为:
应以“新质生产力”为发展中心思想,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和核心驱动力,以加快建立新型工业化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明确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重点和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双碳”目标发展背景下,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2、发展新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断提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巩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可控能力,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良好产业生态,实现产业集群的整体跃升。
3、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体系
新型工业化离不开科技体系的支撑,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4、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推进区域内产业布局优化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大对落后区域的产业扶持力度,提高落后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区域间资源配置优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5、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突破封锁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深化国际产业合作。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6、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新型工业化人才水平
提升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水平,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加强与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7、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生态建设
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态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
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 各区(市)、市直各部门内容保障
地址:光明大道2621号市政大厦 电话:3314251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鲁ICP备08006519号-7鲁公网安备:37040002000052号 网站标识码:3704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