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政策法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 发布日期:2019/07/24

 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工信发〔2019〕7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9年7月18日


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工业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构建“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引进和培育200家左右省内知名辐射全国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约2万个工业APP,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培育1000家左右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示范企业,上云用云企业达到20万家,连接设备达到1000万台,搭建省级体验中心达到30个。

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企业外网全面具备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支持能力,做深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20个左右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品牌,开发集成约5万个工业APP。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规模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企业达到1万家,上云用云企业达到50万家,平台连接设备达到5000万台。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标准规范达到10个。建成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生态及安全保障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夯实网络基础。

1.优化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省级骨干网络,加快推动软件定义网络(SDN)、IPv6、边缘计算等新一代网络技术在山东省内的落地实施。鼓励建设窄带物联网(NB-IoT)、5G、北斗导航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工业互联网业务发展提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的网络服务。深入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工作,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成本。(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省级运营商,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加快企业内网升级改造。推广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等新型工业网络在企业的部署,推动IPv6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应用,加快提升企业生产设备联网率,推动企业生产线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改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3.推进标识解析应用。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若干标识解析二级服务节点,以点带面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企业与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省通信管理局、省委网信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专栏1 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城域传输网和IP城域网扩容工程,重点提升县级以下区域光纤宽带渗透力和接入能力,到2020年基本普及中小型企业千兆宽带、大型企业及工业园区万兆宽带接入能力,为企业工业互联网提供高速稳定专线支撑。积极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到2020年优先在省内重点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区域实现5G、NB-IoT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多样化场景的应用部署。

        加快企业内网改造。推动企业内网IP化、扁平化、柔性化改造,结合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动PON、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等新型工业网络在企业的部署,推进企业IPv6规模化应用,到2020年基本完成行业重点企业产线及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升级。

        推进标识解析应用。建设公共标识解析服务平台及产品信息数据库,构建统一、安全、稳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积极推进省内面向行业的二级节点建设。利用标识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以及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及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支撑。

(二)建设多级平台。

4.培育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家以上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面向省内各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运行监测、资源整合和跟踪评价,为省委、省政府及工业企业提供管理和经营决策支持。以财政奖补等方式,支持省内基础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信息通信骨干企业、工业行业龙头企业等,联合培育10家以上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级平台快速搭建提供通用赋能和共性技术支撑。引导行业和区域龙头企业等,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区域协同带动作用,建设100家以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工业场景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省内优秀平台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通信管理局)

5.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支持平台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工业互联网专项,面向功能完整性、技术成熟性、安全可靠性、规模化可用性等广泛开展试验测试,提升平台应用服务水平。支持平台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面向生产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开展模块化和低成本应用研发,提供多样化服务。鼓励平台运营方开放平台资源,汇聚多方开发者和创客资源,构建基于平台的新型工业APP开发生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专栏2  “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动

        打造1家以上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由政府主导建设,第三方独立运营,持续监测省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承载的经济运行状况、产品和设备接入情况等,为省委、省政府提供行业产能地图、行业运行分析等经济决策参考依据;有效整合省内各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设计、设备运行等数据资源,以及生产能力、工艺模型等制造资源,为工业企业提供经营和生产管理数据分析决策支撑。

        培育10家以上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信息通信企业、龙头制造企业等,联合各方资源加快研发和汇聚各类数据库、算法库、工业建模工具、开发接口、工业微服务组件等关键产业资源,构建支持海量设备接入、大规模接口调用、多方资源协作共享的跨行业跨领域服务能力。

        建设100家以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工业场景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设备、采矿能源、港口物流等行业,建设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面向特定行业工业知识和模型的转化汇聚。面向石化、纺织、食品、机床等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区域异构设备数据采集、业务在线协同和应用资源共享。面向智能设计、设备远程运维、产品质量全程追溯、能源管控优化等工业场景,支持建设特定场景工业互联网平台。

        到2020年,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争创2-3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培育供给产业。

6.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新动能。开展面向5G、SDN、时间敏感网络、低功耗工业无线网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应用研究。加快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大数据系统、工业模型和微服务、工业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鼓励VR/AR、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形成一批创新成果。(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7.引进和培育行业解决方案。引进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网关、智能传感和控制、工业安全等软硬件产品,补全省内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依托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重点支持我省智能装备、工业物联网、工业软件和大数据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智能化产品突破,支持本地研发设计、运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等软件加速云化改造,开发面向行业通用和企业专用的工业APP。(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8.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依托山东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支持市级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资源,设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支持产业基础好、规模大的产业园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等,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鼓励条件成熟的申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积极协调省内资源支持重大项目、平台、专家人才等引进落户和创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专栏3  工业互联网产业新动能发展行动

        实施工业互联网相关专项。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联系,共同组织实施国家相关专项,加强对新型网络互联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在山东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专项、科技重大专项中增设工业互联网专题,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支持技术、产品试验验证。

        实施行业解决方案能力转化工程。采用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财政奖补等方式,支持省内机械、装备、纺织、电子信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将自身转型升级过程中总结的工业知识和应用经验,形成工业设备升级、智慧产线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电商营销服务等行业解决方案和工业APP。支持智能网联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制造企业,开展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解决方案。

        实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在山东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中增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技术协同研发、试验测试、产业孵化、标准制定、评估咨询等创新服务。结合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打造三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等规划,支持济南高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烟台高新区、济宁高新区、泰安高新区等,开展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攻关,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基地,在重点区域和行业中形成聚集创新效应和全国示范效应。

        到2020年,“关键共性技术+关键软硬件产品+行业解决方案”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培育200家左右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约2万个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形成1-2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四)推进企业上云。

9.加速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存储、计算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上云,鼓励企业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平台系统上云,支持企业协同办公、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业务能力上云,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上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

10.营造企业上云良好氛围。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峰会、深度行、培训会等,广泛开展优秀云服务商和上云应用企业“现身说法”,分区域、分行业进行培训,在媒体推出“云行齐鲁、数聚山东”系列报道,强化典型推介和舆论引领。筛选一批企业开展点对点扶持,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打造上云标杆,鼓励云服务商会同各市、应用企业,搭建省级公共展示环境和体验中心,以实景或虚拟多种方式展示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加速工业互联网在全省的应用推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

专栏4  企业上云用云强化推进行动

        完善上云目录和评价机制。继续大力培育和认定云服务商,制定云服务目录和评价标准,通过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评估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补贴的重要依据。

        组织实施四类上云工程。不断拓展企业上云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财政补贴、技改专项等方式,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基础设施上云、平台系统上云、业务能力上云,降低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一次性投入,快速聚集数据和工具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异构系统互联互通和跨部门跨企业协作;重点围绕高炉、风电、电机、工业锅炉等高价值、高精密、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设备设施和工业产品,推动工业设备上云,降低资源能耗和维修成本。

        建设上云用云展示体验中心。支持解决方案商、云服务商、第三方机构等联合省内外工业企业、生态合作伙伴等,在设区的市、大型产业园区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创新模拟环境,通过大屏、虚拟和增强现实终端、展板、实物展示、手机APP等方式,展示中小企业上云用云项目,以及先进网络、工业大数据、信息物理系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试验项目,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

        到2020年,全省上云企业达到20万家,工业设备上云数量达到1000万,云应用服务商达到200家,搭建省级体验中心达到30个。

(五)开展试点示范。

11.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大力支持制造企业网络化改造试点示范,强化工厂内外网络技术及互联互通、无线工厂、标识解析等方面的应用;开展特色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重点打造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在线管控优化、机械行业产品远程监测预维、电子信息行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化、食品行业生产和销售全流程追溯、纺织行业生产工艺优化等典型样板;加快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新应用新模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12.建设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鼓励重点产业园区、区域产业集聚区,围绕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多源异构数据采集、工业大数据应用、协同物流供应链、绿色能耗管控、公共园区服务等,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支持自动化、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区域产业集聚区等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申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园区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专栏5  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行动

        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示范。优先选择我省石化、机械、食品、纺织、冶金、能源等企业主体多、产业辐射广的行业,围绕大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集成应用和模式创新等关键方向,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评估,树立工业互联网应用样板,为同行业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实施“1+7”工业互联网赋能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引领作用,重点在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等七大高耗能行业开展企业内网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广柔性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推动产业向精细化、集约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建设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支持聊城化工、东营石化装备、潍坊高端机械和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日照冶金、德州纺织和电梯、烟台食品、枣庄机床制造基地等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

        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自主升级改造和应用深度大幅增加,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00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2-3个。

(六)加强安全保障。

13.建立安全管理和责任机制。明确相关部门权责,构建持续改进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部门间高效联动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系统对接,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协同处置能力。建立全省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形成工业互联网数据流动管理机制。通过安全审查、检测评估、安全检查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

14.建设安全感知和防护体系。推动建设全省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感知平台,并与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进行对接,从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态势感知、应急响应、攻击防护等角度打造平台功能模块,构建覆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联合省内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工程,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设备、网络、平台、数据安全领域的技术产品研发,依托国家权威机构开展安全能力评估认证,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数据库,提供风险预警、安全诊断评估、安全咨询等服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

(七)构建服务体系。

15.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系统梳理国内外领先产业和技术资源,建设山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资源池,为政府部门开展先进企业招商引资、工业企业精准选择供应商提供决策参考。以“好品山东”、山东工业云、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等为服务载体,构建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网络营销门户,汇聚我省优秀工业互联网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省内企业实现供需对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6.打造标准服务体系。及时跟踪国内外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和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省内工业互联网需求痛点和难点,提前谋划山东省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转化成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省内工业企业、解决方案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深度参与国内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编制,并积极对接工业互联网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或产业发展组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共同牵头)

17.构建生态服务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区,整合专家资源、金融资源,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交流合作、创业融资、孵化落地、产业转化等培训指导服务。依托山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第三方机构等,汇聚产学研用各方资源,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专栏6 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构建行动

        深化“好品山东”等服务平台。在“好品山东”、山东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等增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营销专区,联合各方力量进行集中宣传,为省内产业界提供便捷推广渠道。

        组建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协作团体。梳理省内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情况,择优选取一批省内具有国内行业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企业,以及一批标准化研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出台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标准。

        建设工业互联网双创孵化区。采取政府指导、第三方机构主导的方式构建“苗圃-孵化-加速”梯级平台,为省内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提供从咨询到落地的一揽子指导方案。

        到2020年,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和产业孵化成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组织引导。建立工业互联网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谋划全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相关重大工作,协调任务安排。成立省工业互联网协会及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决策咨询、战略方向研究、建设方案指导等工作。加强省部级合作,依托国家相关权威机构开展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协调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计划及目标。市级、县级按照省统一部署,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推进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优化创新制度环境。提前谋划工业互联网法规制度建设,出台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平台责任、数据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规章制度。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事件通报、应急处置机制以及工业互联网数据规范化管理和使用机制。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区域、部门间高效联动机制,营造有利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网络部署、产品应用的外部环境。

(三)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加大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等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推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上云财政补贴等,加快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部署。优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环境,降低工业互联网企业融资成本,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倾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工业互联网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加大精准信贷支持力度。

(四)强化人才发展机制。加快新兴学科布局,聚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应用创新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领军人才。通过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积极引进培养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加大在居留、住房、医疗、托老、配偶工作、子女入学、表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鲁开展产业发展创新。

(五)扩大对外交流合作。鼓励省内企业与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在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创新、模式构建、机制完善、服务拓展等方面开展紧密有效的交流合作。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引导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完善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各方开展多层次、跨领域、高密度的合作活动。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监委,省法院,省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

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 各区(市)、市直各部门内容保障
地址:光明大道2621号市政大厦 电话:3314251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鲁ICP备08006519号-7鲁公网安备:37040002000052号 网站标识码:3704000004